教會教育機構

教會教育機構

教會教育機構 
香港及台灣早期教會教育的發展

自麥基奧大衛會長在一九二一年奉獻中國以來,這塊土地上已有千千萬的人回到帷幕的另一邊。隨後的三十年間,教會在亞洲的發展,可謂停滯不前。一九四九年亞洲不少地方的政治鬥爭此起彼落,動盪不安的政局,迫使成千上萬的難民逃亡到香港尋找新生活。同年,香港也正式獲奉獻為傳道區。隨著韓戰結束,撤離了的教會,也回到香港來,並著手為將來奠下基礎。五十年代後期,由於有大批難民湧進,政局不穩加上蕭條的經濟環境,香港教友都難以在福音的土壤中生根。當時一般巿民的生活毫不豐裕,入息捉襟見肘,因此教會在一九七三年推行的教會教育計劃,對當時的教友來說,實在是個難得的機會,大大地幫助他們增進對經文的了解,堅強對福音的見證。這些年青教友當中,有很多日後也參加了傳道工作,其中的尹根亮兄弟,日後更在教導華人教友的工作中,擔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一九七三年初,在鹽湖城的教會教育機構總部,派遣了丁兄弟到東南亞,積極開展全面的宗教教育計劃。他的助手哈素兄弟,更被指派去教導華人,當時有台灣學員29人及香港學員31人。那時,教材並不完備,講義只能由臨時的翻譯員翻成中文後,用人手抄在蠟紙上,再油印給學員使用,教材不足,也影響到教學的進度。

最初開辦的神學研究班,是為所有成年教友而設,凡18至60歲均可入讀,而福音班則依循標準的招生政策,只招收14至18歲的青少年。福音班和神學研究班,均設在本港各區的教堂舉行,通常每星期上課一次,有些在星期日上課。入讀的學員須付小額的學費,用以支付印製教材的費用。學員也有成立學生會,偶爾安排一些社交活動讓學員有機會聚首。一九七三年底,台灣有學員64人,香港122人。

隨後的一年,即一九七四年,台灣和香港的教育計劃均取有重大的進展,入讀人數分別增至107及171人。學員數目增加,令本港的發行中心有需要全權負起翻譯以及印行教材的工作。剛有傳教士派駐香港不久,香港便在位於九龍塘的傳道部開設了的發行中心。一九六九年,發行中心遷進了旺角彌敦道一個商業單位。而在一九七四年,鑑於港台兩地有資格入讀的學員愈來愈多,教會教育機構決定聘用全職僱員,而甯兄弟和尹根亮兄弟便成為教會教育機構的僱員;一九七五年,兩位本地兄弟在他們的美籍上司離去後,全權負起了管理香港各教會教育計劃的職責。

香港教會教育機構的發展 

一九七三年秋天,香港教會教育機構首次開辦宗教班,上課地點是港島中環的甘棠第,有31名成年教友入讀,所用的教材是福音班的摩門經學生用本。甘棠第是教會在早年買下的物業,準備用作崇拜的場地。課程非常成功,翌年,有十位教師獲召喚去作當時的福音研究班(福音班)的教師,另有六位則獲召喚去作成人班(宗教研究班)的教師。一九七八年寧兄弟離開香港,遷居美國與家人團聚,尹兄弟遂接替他負責掌管台灣與香港兩地的工作。另外教育機構亦多聘請兩位全職僱員,協助尹兄弟管理台灣兩區的工作;王綠寶負責台灣北部,李定坤負責台灣南部。從那時起,尹兄弟便駐在香港擔當教導神學班的工作,每隔一個月則要到台灣一次,督導當地的教師訓練。教會教育機構的地區辦事處當時設在甘棠第的地庫。

一九七九年,隨著亞洲地區各教育計劃的擴展,柯迪兄弟奉派到港,擔任亞洲地區的主管,而尹根亮兄弟及王綠寶兄弟則分別獲委任為香港及台灣的助理地區主管,位於香港東面四十哩的葡萄牙殖民地澳門,亦由尹兄弟負責。一九八零年,教育計劃不斷進步,令尹兄弟有需要僱請年青的梁志強兄弟作兼職的統籌員,梁兄弟在教會教育機構工作了四年,才負笈夏威夷的楊百翰大學。

教會教育機構的事務從此便一帆風順?實則不然!事實上,香港教會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曾經歷不少風雨。福音班的報讀人數,曾一度下跌5%。一九八二年,只有62%有資格入讀神學班的人報讀。不過,在一九八四年,主仁慈的手把祂的事工再推進一步,教會教育機構把辦事處搬到九龍旺角的中心區。由於地點位於交通方便的中心區,教育機構得以可在同時間開設數班,一九八四年報讀人數,亦回升至有資格報讀人數的83%。

教會教育的工作,一直穩步向前,由雛型階段,進步到可以幫助教會達成要為中國人所達成的使命。隨著教育計劃的迅速發展,為應付繁重工作,郭錦添兄弟與卓楚軒兄弟分別在一九八七年及一九八九年加入教會教育機構,成為全職的統籌員。一九八九年,憑著教會教育機構及聖職領袖的努力,教育機構得以每天開辦九班福音班,共有班員73人。一九九四年郭錦添兄弟獲委任為亞洲地區總管,尹根亮兄弟與家人移居美國,卓楚軒兄弟獲委任為香港地區總管。教育計劃不斷擴展,教育機構的工作也日益繁重,義務教師吳百明兄弟加入了教會教育機構,成為全職的統籌員,正好協助處理各項事務。

與二十三年前丁兄弟奉派來港時比較,教會教育機構的規模已今非昔比。聖職領袖及教友的無私犧牲和奉獻,令教會教育機構得以有今天的成績。多年來,有數以百計的教友曾擔任義務教師。現在,教師中有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他們都願意抽時間每星期一次,甚至每天教授課程。一九九六年,聖殿在香港土地上建立,教友都享受到先驅者努力的成果。今年,一九九七年,參與教育計劃的義務教師共有43人、福音班學員208人、神學班學員290人,另外還有非大學生學員00人。

特別事項
  1. 對於一些教友來說,一九七八年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那一年,在聖職領袖的領導下,近300名台灣及香港的神學班學員齊集台灣中部的西投,參加為期三天的單身成人大會。其中80 名左右是來自香港的學員,帶領他們的是凌權兄弟及黃金屏姊妹(現在已是凌兄弟的太太)。這次會議,令來自香港和“寶島”的兄弟姊妹都堅強了見證,擴闊了眼界,更攝合了多對永恆伴侶,亦令其他的成為堅強傳教士。

  2. 大家期待己久,第一所在中國人土地上建立的聖殿,終於在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在台灣奉獻。奉獻舉行當天,60人組成的香港詩歌班,更獲邀在奉獻儀式上頌唱讚美詩。詩歌班的成員,大部分是曾參加一九七八年單成大會的神學班學員。

  3. 一九九零年夏天,教育機構與香港當時的四個支聯會,合辦了一個為期三天的青年大會。這是首次在香港舉辦,將研討工作坊及趣味活動共治一爐的活動,共有一百五十多名福音班學生參加。在這次活動中,他們學習到在社交、知識、體能及靈性各方面作好準備,以便能有效地在教會中服務。